好品质、更有性价比
全国咨询热线:0314-4219918

图片编辑谈图片编辑 (6)

来源:开云体育app官方下载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4-13 09:38:20 人气:1

  自报家门--关于各自图片编辑工作的情况介绍 1、柴选(以下简称柴):各位同仁好,请大家相互通报一下自己从事新闻摄影和图片编辑工作的履历。 李楠(以下简称李):1999年武汉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,同 ...

  作为另一种尝试,让传播不再成为记者的专利,我也曾抛弃新闻传统操作的一些常规做法,作为对摄影者自己的反证,因此便有了《一个便衣警察的职业档案》(2001年2月11日),左版是记者拍的警察的生活片段,另一边是这位警察自己拍到的自己抓获各类罪犯的照片。这些照片虽然在技术上并不完美,但它们有很深的实证性,让人看到罪犯们在被抓获时和在公安机关的原初状态。

  20、柴:怎么样处理图片编辑与摄影记者的关系?图片编辑作为图片运作的中枢,对他们的指挥、协调如何进行?

  李:关系很灵活。有时候,摄影记者是生产者,我是收货商;有时候,我们也一起去采访;再有些时候,我订货,记者交单。我想,编辑需要注意的是:第一、认图片不认人,认原则不认名气;第二、每个记者都有自己的特点与倾向性;第三、编辑对记者的理解、尊重与支持,必要时敢于为记者说话;第四、甘于在幕后工作。

  巩:坦率地讲,这是我最薄弱的环节。但是,我会缺啥补啥,向李楠学习,按照她的四条指示去做!

  王:《目击》版的图片来自一是从全国各地组稿,二是依托本报记者的力量。本报记者稿件占了近1/3,其实本报记者稿源的优点是可以互动,编辑和记者可以就拍摄选题、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到最后的拼版进行充分的商讨。再一个,对部里的摄影记者的风格趋向要大致清楚,多看他们的照片多沟通,注意他们的变化,量体裁衣,根据不同的人指派不同的选题,但有条件的情况下,也可反其道而行磨练他们。比如说本报记者潘劲松的《从痛苦走向新生--目击戒毒192小时》(2001年9月24日),我希望他能坚持拍摄8天,磨磨他的耐性。而他几乎天天都会与我通一次电话,互相商量一下拍摄中出现的问题,以及下一步要拍些什么等。

  21、柴:在对投稿照片、图片网站的照片和本报记者拍摄的照片的选择上您如何平衡?

  李:所有的图片来自中,是好稿子就上。如果是同一新闻事件的,一般用本报记者的。

  王:只要是好稿,符合版面的图片,我一般尽量争取上,能拍一组好照片不容易。

  巩:质量第一,新闻性第一。如果同等,则是本报记者--投稿照片--图片网站的顺序。

  22、柴:不可能您每次都是指定摄影记者去拍自己策划的东西,假如有记者拿回一组很好的片子,您如何为它量体裁衣?

  李:首先充分与记者沟通,了解他拍摄的前因后果;然后考虑当下的新闻环境,选择适当的报道时机;最后是运用各种编辑手段,挑图片、写文字、找资料……还要有一个好的版式,每项都必须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。

  王:在我做一年多的图片编辑中,正常的情况下,摄影记者基本会和我沟通,大家相信1+12。

  23、柴:有的图片编辑经常为摄影记者做一些文字工作,甚至与摄影记者一同完成采访任务,我以前注意到的有南方周末的张小文,李楠当然在这方面做得更多一些,已将自己版上的东西编成书籍出版。我们该怎样看待这种合作?

  李:最近在由广东电视台举办的《生命写线日播出)中,我又担任了晚会撰稿人。其实,这种合作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策划将报道做大了,而我作为编辑知根知底,所以一些工作肯定是责无旁贷了。我觉得图片编辑与记者的合作还有很大的空间,而且是报纸以外的空间。

  王:我是摄影记者,在现场拍摄,你很难两者兼顾。再一方面,二者思维方法不同,摄影记者感性多些,文字记者理性多些,两者合作,会取长补短。编辑进入采访现场,在日后的编排中更能精准把握稿件。在我和张小文的合作中,我们都尝到了甜头。 24、据我了解,根据每个记者的特点来命题拍摄是杂志图片策划的常用办法。那么,杂志化编辑是报纸图片专题版的出路么?

  巩:根据每个记者的特点来命题拍摄也是我们华商报最惯常的思维。我们摄影部的成熟记者谢海涛、胡国庆、蔡勇等几乎都是这样。只不过我们不是用策划的概念,而是用管理的概念,什么题材,谁擅长,就让谁上。

  李:杂志化是一种可借鉴的方式,但不是出路。因为杂志与报纸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媒介,既不能要报纸杂志化,也不能要杂志报纸化。只有个性才是立足之本。

  王:杂志的报纸化和报纸的杂志化并不能相互取代,就像摄影借鉴绘画、绘画借鉴摄影,这仅仅是借他山之石来丰富完善自己。